top of page
出生

王得祿(1770年1月19日-1842年2月7日),字百遒,號玉峯,室號慎齋,諡果毅。其出生地在歷史考證上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位處台南縣白河鎮木屐寮虎子墓一帶,相傳其出生時同時浮出七座山,而有「七星墜地之說」。另據木屐寮地區的氏三房後代子孫王振安先生及當地居民的傳述,王得祿的親生母親原為家佃農,由於當時經濟條件較差,遂將王得祿過繼給家當養子,後來家輾轉遷徙至「溝尾庄」。
其先世世居江西南城麻姑山,因其曾祖父王奇生康熙年間於福建入伍,任水師鎮標右營千總,後隨軍參與平定朱一貴之變,而歿於臺灣鳳山縣(今高雄左營)獲得蔭官雲騎尉世襲,王奇生長子王舜慕後來舉家遷居諸羅山溝尾庄(今嘉義太保)。王得祿王舜慕長子王必敬(博士弟子員)四子中的老二。

7363.png

溝尾,王得祿出生地。1898年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

浪流連
浪流連

王得祿的曾祖父王奇生擔任浙江總兵任內,為平朱一貴之亂被調派來,住在鹽館巷總爺街,今崇安街及41巷),巷北有間總鎮署東轅門土地祠(今鎮轅境福德祠),王得祿常於此無所事事。據傳附近居民時而見到土地公廟的供桌有一隻白虎,但當趨前一看時,便見王得祿睡在供桌下,因此有人認為王得祿是白虎星下降,而白虎星在傳說中是屬於武功高強的命輿星座,必有不凡的事蹟。

一日,土地公化身白衣男子偷竊附近居民的雞並躲進廟裡,見王得祿一人臥於土地公廟的供桌下,眾人誤會王得祿為偷雞賊,王得祿受辱之際原想拆廟洩憤,正殿樑上飄落一張紅紙寫著「激之成之」,王得祿才領悟這是土地公的激將法。日後衣錦榮歸便奏請朝廷封敕,這也是頂土地公廟的廟脊有燕尾、神像戴相帽的由來。

​亂世出英雄

王得祿少年習武,十五歲時入諸羅縣學的武學堂就讀。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攻佔諸羅縣城。十七歲的王得祿主動率眾五百人是為鄉勇,投效臺灣總兵柴大紀,於隔年(1787年)正月參與了五十九次戰鬥,後來受其委任為把總(七品武職)。

十月福康安領軍來臺,王得祿隨其收復諸羅縣,屢次林爽文部隊來犯王得祿便出城應戰,之後再被柴大紀委任千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因平亂有功獲賞花翎五品頂戴,命隸汀州鎮總兵普克保麾下,並獲以千總實缺用可謂少年得志、平步青雲。復隔年(1788年)又隨海蘭察平定南部。賞花翎五品頂戴,實升千總

升官提親

王得祿的元配夫人范慈徽,是鹽水後厝仔人,其父為太學士范辦韋,其祖父為康熙五十七年甲辰科武進士范學海

王得祿在浪跡至臺南時,曾於范辦韋的武館習武,遂與范慈徽相識。後因於林爽文事件平亂有功,實升千總其後二十四歲的他便回到武館向范慈徽的父母表明願娶師妹范慈徽為妻,兩人遂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結為連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其兄長王得嘉已過世數年,需照應家計為由,請求閩浙總督安插官職,獲得閩浙督標右營千總職務。

*范慈徽娘家位於鹽水後厝仔福安宮前,傍王得祿的福氣,此地也留下了范夫人宅」的地名。其宅舊址現今為一姓的麵攤,惟不知是否為范學海家族後裔。

PSX_20190128_034732.jpg

位於鹽水的月港後厝仔福安宮,范慈徽娘家所在地。

海戰立功

乾隆末年閩南連年發生旱澇瘟疫等災,以致「禾苗變蔥,不能結實。」米價騰貴,民多流離,閩浙山東沿海各地迫於生計的農漁民紛紛亡命於海上,淪為海盜的行列。

王得祿海盜大肆作亂,便主動棄陸軍,加入多數軍人不願意從事的水師,而改調督標水師千總,其後跟隨浙江提督李長庚到處消勦海盜。

嘉慶七年(1802年),自稱「鎮海威武王」的海盜蔡牽打著反的口號,率船隊攻廈門海口的大、小擔山登岸奪炮,王得祿率新建水師戰艇攻蔡牽,並陞金門鎮左營游擊嘉慶九年(1804年)蔡進攻鹿耳門,此戰中王得祿擊沉十一艘賊船,擄獲十艘,大獲全勝,並奪得當時蔡牽的正大光明印。其後陞署澎湖協水師將

嘉慶十二年初(1807年),遭廷第二次圍剿的海盜朱濆原想從南澳轉投廣東澄海,卻在黑水溝意外遭遇軍,因聽聞官軍將於臺灣圍剿蔡牽,便自廣東駕駛船隻來蔡牽會合。七月時,王得祿大破朱濆大雞籠澳外(今基隆和平島),八月又偕同臺灣知府楊廷理朱濆蘇澳朱濆逃往噶瑪蘭(今蘇澳羅東交界處)並拉攏西勢漳州人及西勢的原住民開墾蘇澳港以為據點,後來五圍的頭人吳化陳奠邦楊廷理頂報,王得祿遂與楊廷理邱良功率領船隊進攻蘇澳港朱濆慘敗後一路被追殺至滬尾(今淡水),最後挾十六艘小船逃回閩粵沿海。

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廷為預防朱濆蔡牽合作,派遣浙江提督李長庚福建水師提督張見陞攻打蔡牽,是為黑水洋之役。李長庚為了戴罪立功,在兵船不足情況下追剿蔡牽的座船,坐在船頭擊鼓的他被蔡牽船上的同鄉林阿小認出,蔡牽在只剩大船三艘的窘況下於船尾發炮,李長庚咽喉中炮陣亡。

李長庚殉戰,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邱良功王得祿分別接任福建浙江提督。六月福建水師提督張見陞以勦賊怠慢為故改由王得祿調任。同年朱濆長汕尾洋金門總兵許松年砲擊致死。

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王得祿邱良功浙江台州漁山外海追剿蔡牽蔡牽竟因彈丸用盡而使用銀元大碇為彈,次日寡不敵眾,開炮自炸座船,與妻小及部眾二百五十餘人命喪海底​。因平定蔡牽有功,王得祿又受封二等子爵,賞戴雙眼花翎

王得祿在歷經平定蔡牽朱濆重大海寇後,於嘉慶十六年(1811)及二十三年(1818)兩度赴大陸北京陛見嘉慶仁宗,在當時可謂籍人士的最高榮顯。

​斷絃之戚

嘉慶十四年(1809年),王得祿元配夫人范慈徽逝世於廈門官署,運棺返後,王得祿趕回故里處理善後,經人指點曰大仙巖殿址乃一不可多得的福穴。便捐款於大雄寶殿今址闢建新殿,並將舊廟址修造為墓園,厚葬其妻。

傳說夫人下葬後,難以忍受大仙寺暮鼓晨鐘之梵唄,便多次向王得祿託夢,王得祿遂將鐘鼓擊碎,將碎片掛於寺前榕樹示眾。(這些碎片在二戰期間,被需要金屬的日本軍方取走了。)

夫人墓常遭牧童破壞,放任牧牛食盡青草,每遇霖雨則周圍倒陷,其長子王朝綱乃特請嘉義知縣王衍慶,並於道光七年(1827年)十月初二日設立「嚴禁牧牛侵害范夫人築墓處所告碑」,王得祿也於同年頒立「保護夫人墓處示禁碑」嚴禁在此放牧。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朝綱等子孫將母親夫人的墓遷葬於新建成的王得祿墓與之合葬。而遺留的墓址現今尚可清楚看到墓形,墓手處生長一株龍眼樹,後即以此作為紀念。

cca-1-20001-rb-tw-c123-b_watered_watered

嚴禁牧牛侵害范夫人墳墓碑記。道光七年

回鄉調養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駕崩,道光帝繼位,道光不像嘉慶一樣賞識王得祿,便於十一月將其降職為浙江提督,並以其部將總兵羅鳳山升替其職。

在陛見道光帝之後,於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在海上保護漁船時,舊疾復發,右眼失明,向道光帝請假回鄉調養,但道光帝並未慰留,其後數年都過著半退隱的生活。

道光八年(1828年)八月,王得祿進京銷假,並攜長子王朝綱上朝晉見道光帝,道光降旨:「著回籍候旨補用」,王得祿並未獲得任用,而王朝綱則分派到刑部學習。

復出再戰

道光十二年(1832年),張丙建國號「天運」,自稱開國大元帥」,以嘉義知縣邵用之治事無方等由豎旗起義,倡亂於嘉義,期間聚集兵力數萬,強攻鹽水港(今臺南鹽水),造成臺灣知府呂志恆傷亡、臺灣城守營右軍頭司把總朱國珍、水師協副將周承恩等人戰死。張丙因久攻嘉義不下,王得祿臺灣鎮總兵劉廷斌招募鄉勇赴嘉義樸仔腳(今嘉義朴子)平亂,並於同年十二月將其弭平,張丙被捕並凌遲致死。事後王得祿於隔年(1833年)奉朝廷命令鳩資重修嘉義縣城,並倡建義倉、設立義塾、重修玉峰書院,受朝廷贈封太子少保銜。

道光十六年(1836年),嘉義沈知自稱大元帥,殺害官兵、搶奪茄冬(今臺南後壁)糧倉,王得祿又率義勇將其弭平,還自費捐糧,事後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知義急公太子太保銜。

抱恙終戰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貿易事起,而此時沿海已經不再有海盜群聚,廷水師也不再擁有像李長庚邱良功這樣的名將,且多年未歷水戰,以致水師將領無人可繼。此時道光帝想到年已七十二歲的王得祿,令其駐防澎湖,協助臺灣道道員姚瑩協防英軍攻擊。隔年(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抱病駐守澎湖的王得祿提督因海風狂烈使其受風寒舊疾復發,於道光廿二年二月初七日(1842年3月18日)病逝於澎湖行營,享壽七十二歲,結束其傳奇的一生。

身後榮儀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廷悼其公忠體國、身經百戰屢建功勛,追贈伯爵,諡號果毅,並加太子太師銜,成為代官位最高的籍官員。

其墓塚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完工,子孫也將位於白河關子嶺大仙寺夫人墓遷至於此合葬,也同葬比王得祿早逝四個月而未葬的繼室夫人。占地1.92公頃,是全佔地最廣的私人墓園。於1983年12月28日由內政部指定為一級古蹟(今改制為國定古蹟),是全臺灣第一批的一級古蹟。

PSX_20200917_195317.jpg

王得祿墓園

結婚

乾隆五十八年

西元1793

​出生

乾隆卅五年十二月廿三日 

​西元1770年1月19日

薨逝

道光廿二年二月七日

西元1842年3月18日

108-1083101_halloween-graveyard-vector-g
unnamed5858585.png
wedding-ring-silhouette-transparent-png-

​任官

乾隆五十二年一月

西元1787年1月

178-1780027_briefcase-icon-briefcase-png
bottom of page